關鍵字:供應鏈管理 小企業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成本 科學實驗模塊
大批量行業相對競爭比較充分,供應商管理可以更多地依賴市場競爭。一旦到了小批量行業就不是這樣。在小批量行業,供應鏈的計劃與管理往往更加復雜,必須要修正大批量行業以市場競爭為基調的諸多做法:
不能完全依賴市場競爭管理供應商
小批量行業一般技術含量高,在關鍵零部件上,供方市場往往不是不完全的競爭,因為只有那么幾個供應商能做。除了技術因素,批量小也阻止了企業導入更多的供應商,你沒法通過2+1或者3+1的方式來制造競爭、管理供應商(即一個料號,兩個或三個供應商在做,還有一個資格化好了,隨時待命)。有一家小批量行業的公司,只有區區幾億的營業額,有N多種產品,批量之小可以想像。該企業的供應商績效跟不上,成本做不下來、交期做不上去,產品部的意見很大,就導入關鍵零部件兩點尋源的做法。量那么小,小到連一個供應商的興趣都引不起,分配到兩個供應商能更好嗎?
這樣一來,并不是說市場競爭會失效——市場競爭當然存在,也是管理供應鏈關系的基本依據,但得換個方式,比如競爭不再是在料號層次導入(這樣是在料號層次是單點尋源,即一個料號歸一個供應商做,保證料號層次的規模效益),而是在商品層次導入(這樣在商品層次有兩個或多個供應商,維持商品層次的競爭)。
短期關系需要被長期供應商關系代替
在很多大批量行業,產品的生命周期短,比如手機從上市到下架大致就18個月,一般消費者也是每兩年左右換一次手機。對于供應商來說,產品售出后,全生命周期的售后服務就很少,所以生產商和供應商之間的短期關系或許OK。但小批量行業則不同。比如天上的飛機,機齡二三十年的比比皆是。再比如半導體生產設備,幾百萬美金一臺,用個一二十年算不了什么。像大型的發電站、電廠、生產設施,都是幾十年、上百年乃至更長的設計壽命。這意味著其后面的供應鏈也得長期存在,比如維修服務、關鍵備件等,交易關系是多次的。這也注定供應鏈伙伴之間的關系是長期的。大批量行業的短期關系、一次性*交易得讓位給長期關系、多次交易。
如果說短期關系是流寇式的“搭伙求財”,長期關系就像家庭關系。當然有人會說,長期關系了,供應商“不服管教”怎么辦?比如他們知道這生意是他們的,在價格談判上不讓步。作為采購方,你還是有足夠的辦法來應對,供應商可以在這個料號上把你扣做人質,但你可以把他們從今后的生意中淘汰掉;在小批量行業,客戶要淘汰關鍵供應商很困難,但供應商打入一個新客戶也需要很長時間。另外就是得改變管理方法,不能用簡單的、粗暴的、單純基于市場競爭的管理方式——那只能讓供應商關系更緊張。還有就是改變*雞取卵的短期心態,談判降價節制著用,更多地推動流程優化和設計優化等高階段降本。
粗放管理得向精細化管理過渡
靠市場競爭來管理供應商就如靠天吃飯,是粗放經營的表現。管理越粗放,供應商也越多——希望供應商越多,撈到好供應商的可能也越大;管理能力弱,拿不到企業應該能得到的,就導入更多的供應商,通過供應商之間的競爭來管理。大批量行業這么做,經濟規模大,或許OK;小批量這么做,則注定是災難。小批量行業要求少生少育、優生優育,需要精細化管理。
精細化管理需要更有資質的人。小批量行業太雜太分散,變化太多,系統和流程很難設計得面面俱到來應對這些。這就得在員工素質上來彌補,那就是雇傭一流的員工,在有基本系統和流程的基礎上,充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。沒有高資質的員工,沒有良好的系統和流程,就只能借助市場競爭來管理供應商,這是小批量行業的一些公司的通病。因為同樣的原因,這些公司的采購和供應鏈管理不能很清晰地解釋這點,所以得不到公司資源來雇傭更有資質的人,只能繼續在“小采購”的泥淖里打滾。
在中國,大批量行業正在死去。人工成本連年以兩位數的速度上升,成本上的競爭優勢越來越小。有人問,如何才能提高我們在成本上的競爭優勢?我認為那不可能,這是大環境,是趨勢,也是好事情。大批量行業從“四小龍”轉移到中國沿海,再從沿海轉到內陸,以及未來從中國內陸轉入更低成本的地區,是趨勢。作為個體,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,你沒法逆轉趨勢,就如撒哈拉沙漠上的雨季過了,綠洲逐漸枯萎,食草動物遷徙到別的地方去了,強如獅子者也只好跟著走。
所以,放棄往往是最好的戰略。放棄低附加值的大批量,轉入高附加值的小批量行業,這是歐美企業走過的路,也是我們必將要走的。相應地,我們要在供應鏈管理、供應商管理上改變做法,讓我們在小批量行業更加成功。